實時掌控大和油墨產品資訊
隨著食品包裝用UV油墨光引發劑引起的食品安全事件頻發,世界各國對光引發劑的安全性也越來越重視,歐盟、瑞士、韓國和中國等國家和地區針對UV油墨中光引發劑制定了一些限制性要求。
影響UV油墨中光引發劑遷移的因素復雜多樣,風險不僅可能來自油墨本身,更多可能來自產品對油墨的不當使用,這對相關合規安全工作帶來極大的挑戰。因此,IQTC建議行業從全供應鏈管理的視角來提升對UV油墨中光引發劑的安全管理:
一是油墨制造商盡量選擇法規或行業指南建議的光引發劑,用低毒性、低揮發性、低遷移性的光引發劑替代安全風險較高的小分子量光引發劑;
二是油墨制造商與包材制造商、食品企業等利益相關方做好信息傳遞工作,厘清職責,分工協作,確保成分信息、使用條件和遷移測試要求等關鍵信息在上下游間得到充分傳遞和有效理解執行;
三是各利益方在油墨的使用、印刷過程中,要執行和符合GB 31603-2015《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食品接觸材料及制品生產通用衛生規范》要求,尤其要避免已經生產出來的食品接觸產品通過相互之間的堆疊、卷繞等方式引起的“粘臟”現象,使得光引發劑由外層的印刷面轉移到內層的食品接觸面,進而引起遷移到食品中的風險;
四是包材制造商和終端食品企業加強對使用光引發劑油墨制品的安全檢測和風險評估,特別是要重視非有意添加物的篩查和管控。由于不同光引發劑物理化學特性不一,遷移和反應機理也各不一樣,極易在光聚合過程中產生光反應產物和自由基等非有意添加物,成為阻礙光引發劑安全使用的一大挑戰。
近年來,IQTC積極配合《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食品接觸材料及制品用油墨》標準起草單位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參與標準的起草工作。同時依托海關總署設立的國家級進出口商品質量安全風險評估中心(食品相關產品)技術平臺,對油墨中的風險及高關注物質進行調研和評估,發現行業中使用的涂敷UV油墨的產品存在光引發劑,以及礦物油、溶劑殘留、顏料等高關注物質遷移情況。
此外,IQTC近幾年來與暨南大學和西班牙薩格拉薩大學合作,開展了一系列針對非有意添加物的篩查和分析研究,相關成果陸續發表在Talanta、food packaging shelf life等國內外核心期刊上,致力解決非有意添加物篩查、鑒定和定量難問題。